Category:

肌膚保養 網路分享


檸檬小黃瓜薄荷水,清新解膩,口氣清爽;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以為臉乾、粗糙、脫皮只是過敏或曬傷?其實,可能是你「喝太少水」了!營養師陳珮淳於其臉書專頁「熊抱營養師|珮淳」指出,現代人普遍水分攝取不足,導致「乾性發炎」成為肌膚問題的幕後元凶,從皮膚鬆垮、毛孔粗大,到爆痘、泛紅,全都可能與「缺水」有關。若是擔心水沒味道,可自製檸檬小黃瓜薄荷水、莓果奇亞籽美容水、花果乾泡茶、冷泡茶加檸檬片,美顏又補水。

喝水不足 肌膚危機四伏

根據陳珮淳說明,水分攝取過少會導致多重肌膚問題,包含:

●膠原蛋白失去支撐 → 臉部鬆弛老化。

●肌膚屏障崩壞 → 脫皮爆痘。

●代謝變慢 → 毛孔粗大、氣色暗沉。

●細胞乾癟 → 敏感泛紅、提前老化。

陳珮淳強調,「細胞缺水就像乾掉的海綿,擦再多保濕品也補不上,關鍵要從體內補水。」

補水黃金公式:體重×30~35c.c.

她建議每日喝水量應依體重計算,例如50公斤的人,建議攝取1500c.c.以上,夏天或高活動量時更應達1750~2000c.c.。此外,她也提出理想的喝水時機:

●起床後一杯溫水,喚醒代謝。

●每餐前30分鐘喝水,有助消化。

●下午補水,避免嘴饞誤吃點心。

●睡前一小杯,夜間避免脫水。

莓果奇亞籽美容水,富含植化素與纖維,美肌促代謝;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不愛喝水?試試這些「美顏補水法」

為了幫助不愛喝白開水的人建立補水習慣,陳珮淳推薦以下創意喝法:

●檸檬小黃瓜薄荷水:清新解膩,口氣清爽。

●莓果奇亞籽美容水:富含植化素與纖維,美肌促代謝。

●花果乾泡茶:少女感UP,果香濃郁。

●冷泡茶加檸檬片:如白桃烏龍或茉莉綠茶,抗氧化又提神。

5大營養素助攻肌膚喝飽水

除了補水外,陳珮淳也提醒應補充以下五大「抗乾荒營養素」:

1. 維生素E:抗氧化、保護皮脂膜(來源:酪梨、堅果、菠菜等)。

2. 維生素A:幫助表皮修復與更新(來源:紅蘿蔔、蛋黃、肝臟)。

3. 茄紅素:天然防曬,維持膠原蛋白(來源:熟番茄、西瓜、紅椒)。

4. 抗氧化植化素:穩定細胞、抑制發炎(來源:莓果、綠茶、葡萄籽)。

5. 高水分蔬果:補水又促進代謝(來源:小黃瓜、西瓜、奇異果)。

皮膚問題不只是表面 關鍵是細胞是否喝飽水

「你不是乾,是缺水+發炎+老化!」陳珮淳語重心長表示,許多人到了脫皮、卡粉才發現保濕無效,其實從日常喝水習慣與營養攝取做起,才能真正養出水嫩彈潤的肌膚。從今天開始,不妨試著喝對水、喝足量,讓肌膚從細胞開始發光,整天不乾、不油、不垮!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物理防曬」不等於安全?「化學防曬」真的致癌?皮膚科醫全解密!

你以為擦了防曬乳就萬無一失?當心防曬成分反傷皮膚!

刺癢、發燙、甚至引發過敏反應,很多人根本擦錯防曬乳還不自知!

今天《健康1+1》邀請皮膚專科醫師,深入解密防曬乳的選擇原則:哪些成分會擾亂荷爾蒙、可能致癌?SPF、PA怎麼看才有意義?防曬衣、陽傘真的有用嗎?最重要的是——你知道皮膚癌不只會長在臉上,還可能出現在腳底和指甲縫嗎?

今日專家

陳彥達
皮膚專科醫師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榮總內科部〉住院醫師
+〈台北榮總皮膚部〉住院醫師
+〈台北榮總皮膚部〉總醫師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 臉書粉專〈陳彥達醫師的塔塔皮膚診療室〉 https://www.facebook.com/TATACLINIC/

時間

美東時間早上9點:7/25 週五 9:00am
中港台時間晚上9點:7/25 週五 9:00pm

每週二-週六鎖定直播:防疫身心靈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沁蓮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年7月25日

胡惠福醫生
杏林筆記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一位38歲女士,從來不做防曬措施,半年前發覺小腿後側長出一粒5毫米的黑色丘疹,愈長愈大,不痛不癢,幸好被家人發現,勸她諮詢皮膚科醫生,經皮膚組織切片後確診「黑色素瘤」,幸好還沒擴散到淋巴組織或其他器官。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約佔整體個案的5%,白種人患上的風險較高,但隨着極端天氣,夏天愈來愈長, …

(節錄)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艾比6年前遇上氣爆,經手術與復健後,如今幾乎看不出傷口。(圖/翻攝Reddit)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Abigail Alexander(艾比),6年前在柬埔寨遭遇一場毀滅性氣爆,導致全身40%皮膚嚴重燒傷,如今她勇敢地在社群媒體分享自己歷經多次手術與復健後的蛻變模樣,感動無數網友。

根據外媒報導,2019年時,年僅18歲的艾比在柬埔寨暹粒擔任英語教師,與英籍同事一同騎乘機車外出時,不幸遇上加油站油罐車爆炸意外。該車運送440加侖燃料,在加油站引發火球瞬間吞噬周遭,造成十多名傷者。艾比與來自英國的Zoe Eleftheriou同為重傷者,艾比全身多處二到三度灼傷,情況一度危急。

當時的她不僅頭髮被剃短,臉部明顯燒傷,全身被繃帶包裹送醫急救,還一度陷入昏迷,後來返回美國接受皮膚移植與復健治療,甚至需重新學會走路。她坦言:「重學走路超痛苦,但我恢復得比想像中快!」

如今23歲的艾比已為人母,她在社群媒體Reddit上以「crispy mom」(脆皮媽媽)自稱,貼出從病床到現今陽光生活的6張對比照,展示堅韌重生的軌跡。雖然雙腿與手臂仍留有疤痕,但她的臉部幾乎已無明顯燒傷痕跡,外表恢復良好,讓人難以將她與當年重傷形象聯想在一起。

她表示,復健初期讓她感到彷彿被人生拋下:「我從一個自信漂亮的女孩,變成剃頭、燒傷、身處不幸福婚姻的人。」但她也強調,這段經歷帶她走向新的幸福人生,「我現在有個未婚夫和一位可愛女兒,生活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美好。如果要再經歷一次,我也願意,因為值得。」

艾比透露,目前她的左腿幾乎全是皮膚移植,右腿仍有明顯傷痕,雙腳也曾燒傷。她以輕鬆語調形容:「右腿上有個洞,我還會在酒吧叫陌生人從裡面喝shot!」她也幽默表示,「看到我女兒的小手碰著我的移植皮膚,真的很感動,從沒想過我能再次感受這種幸福。」

這段從火海重生的故事,讓艾比成為勵志代表。她的貼文底下湧入網友鼓勵留言,稱讚她的堅韌與樂觀是「真正的重生之美」。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夏季到海邊玩很棒,該如何防範曬傷與曬黑?護理師提出指引。(圖取自shutterstoc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夏季來臨,正是享受陽光的美好時機;但對敏感性肌膚而言,豔陽也是潛在的嚴峻挑戰。如何運用保濕溫熱促進肌膚健康,同時避免紫外線加劇肌膚刺激,就需要更精準的照護策略。中華民國美容醫學會護理美容小組召集委員郭貞君分享多項建議,協助敏感肌族群安度盛夏。

郭貞君表示,在討論防曬產品的選擇之前,必須先深入了解敏感肌的生理特質。泛紅、乾癢、刺痛、緊繃,甚至脫屑或小疹子都是敏感肌的常見表現。這些生理表現的根源,多半指向肌膚屏障功能受損,導致對外界刺激的防禦力下降。

儘管醫學界對敏感肌膚的確切成因仍在探討,但臨床上已經觀察到保養品中的防腐劑、香料、乳化劑等輔助成分,其日積月累的「劑量效應」就是誘發刺激性皮膚炎的常見因素。當錯誤保養成分持續累積遇上夏季的高溫、高濕與強烈紫外線,一次保養就可能成為最後那根稻草,觸發各種濕疹、敏感與泛紅。對敏感肌的朋友來說,防曬不僅是美白、抗老的美容議題,更是維持膚況穩定的健康關鍵。

郭貞君提醒民眾平日可以細心觀察自己的皮膚在不同環境與溫度下的反應。是否在特定情況下(如運動後)容易泛紅?是否對某些產品常感不適?這些觀察有助於您判斷自身的敏感程度。若能輔以自我照相等圖像紀錄,科學化的對照當然比單純依賴記憶更為準確。

針對敏感性膚況,「避開化學性防曬成分」絕對是重要原則。醫學界公認的黃金標準是物理性遮蔽措施,其次才是物理性防曬產品。前者包含避開正午時段的陽光曝曬,使用寬邊帽子、太陽眼鏡及穿著長袖衣物。對於化學性防曬成分,物理性防曬成分同樣透過二氧化鈦(TiO2)與氧化鋅(ZnO)等礦物粉末作為紫外線遮蔽、散射的介質;只要這些粉末顆粒不會堵塞皮脂腺分泌,就能避免敏感肌的乾燥膚況更為惡化。

無論選擇何種防曬品,大面積使用前,務必在「臉部預計使用的區域」(如臉頰、下巴)進行小範圍測試。手臂內側或耳後塗抹測試的老式建議主要用於篩檢傳統的過敏原。

郭貞君提醒,現代保養品配方已大幅革新,這些傳統過敏原多半都被避開了;現代敏感肌面臨的挑戰更多源自於劑量累積產生的總和刺激。因此直接在臉部小範圍試用,才能模擬真實使用時的劑量累積,有效判斷產品是否會引發刺激反應。

過去的防曬教育多強調塗抹防曬乳。隨著敏感肌問題日益普遍,現代的消費者需要更全面的防護思維。防曬不應僅止於塗抹,而是應時刻謹記「多重防護」,才能為肌膚築起更安全的保護網。郭貞君提醒,對敏感性肌膚而言,善用物理性遮蔽措施,盡量避開紫外線,絕對是防曬的核心要義。

善用物理遮蔽:衣帽是第一道防線

寬邊帽與織法緻密但透氣的防曬衣物,是夏季不可或缺的物理屏障。寬邊帽能有效遮蔽臉部、頸部肌膚。得益於紡織科技進步,現代衣物已能兼顧遮光與透氣,可尋找具UPF(紫外線防護係數)標示的產品。若無相關標示,選擇深色、織法緊密的衣物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防護。

聰明躲避:避開紫外線高峰

在戶外活動時,應主動尋找樹蔭、遮陽傘或建築物等遮蔽處。尤其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紫外線高峰時段,應盡量避免長時間曝曬,此舉不僅保護皮膚,也能減少對眼睛的傷害。

正確塗抹:足量且溫和是原則

物理性防曬品的防護力完全仰賴粉體遮蔽作用,因此「足量」且「均勻」是關鍵,必須確保在肌膚表面形成一層完整的防護膜。對敏感肌而言,塗抹手法應輕柔,避免過度摩擦造成刺激。同時,防曬粉體會因流汗、摩擦而流失,需定時補擦以避免效果遞減。郭貞君再次強調,優先採用物理遮蔽,並搭配物理性防曬品,是現今最周全的夏季防護策略。

曬後保養:溫和修護,舒緩維穩

即使做足防曬,敏感肌膚仍可能因高溫、濕氣及少量紫外線而出現不適。因此,曬後的居家照護至關重要,正確的清潔與保養能有效舒緩肌膚,幫助受損屏障恢復健康。

溫和清潔基礎:避免過度刺激

曬後肌膚尤其脆弱,清潔時務必選擇溫和的潔顏品,並以輕柔手法進行。切勿因為流汗或防曬品的黏膩感,而使用強力去油產品或用力搓揉。過度清潔會破壞肌膚表層健康的皮脂膜,反而加劇脆弱。正確的清潔應是在洗後仍能感受到皮膚保有一層薄薄的水油感。洗後用柔軟毛巾輕輕按乾水分,就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皮脂膜。

基礎保養 舒緩修護

「及時補水,舒緩鎮靜」是曬後保養的最高指導原則。曬後肌膚水分散失,此時可使用成分單純的保濕產品迅速為肌膚降溫補水。選擇含有神經醯胺、玻尿酸、維他命B5等有助於修復肌膚屏障成分的產品。但郭貞君也提醒,考量到任何成分都存在累積風險,即使是溫和的產品,長期使用下仍需時時檢視肌膚的細微反應,以確保長期使用安全。

簡化保養步驟 避免疊加負擔

「簡化」是敏感肌保養的黃金法則。夏季曬後更應避免疊加過多產品,以減少肌膚的代謝負擔。所謂的「簡化」,不僅是「減少給予」,更要「避免傷害」。另外,即便面對曬後的皮膚美白需求,除非確保肌膚回穩,否則更應用安全的保濕措施使角質柔軟代謝,完全避免錯誤酸蝕美白甚至摩擦去角質等刺激行為。最後,充足睡眠是最好的內在修護,簡化且規律的作息也能提升肌膚自我修復能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東電子報]記者 王頎澔/台東報導

台東縣衛生局與卑南鄉衛生所積極規劃運用智慧科技克服傳統醫療服務之局限,開設遠距醫療皮膚科專科門診,並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合作,自114年7月16日起正式啟動遠距醫療皮膚科專科門診,於每週三上午10時至11時提供看診服務,突破地理環境限制及缺乏專科醫師資源的限制。

促進健康平權是臺東縣一貫秉持的信念,臺東縣衛生局自109年5月起至今,已在14鄉鎮及離島衛生所辦理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全縣佈建率達88%,現今各衛生所提供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及離島心臟內科等專科診療服務,大幅增加縣民就醫可近性。

臺東縣衛生局局長孫國平表示,以「網路代替馬路」的就醫模式,打造全國第一的5G遠距醫療服務,使鄉親可就近在衛生所看診及檢查,不需花上交通及等候時間看病。臺東縣遠距醫療與台東馬偕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建立合作機制,衛生所透過遠距會診讓醫學中心專科醫師親自看診,使偏鄉山地離島地區民眾不必舟車勞頓,到鄰近且熟悉的衛生所即可使用遠距醫療服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守護臺東縣民的健康。

衛生局進一步說明,臺東縣自109年5月開辦遠距醫療服務至今,已服務超過1萬7千人次,今(114)年度衛生所持續將遠距專科醫師資源帶入社區及部落,迄今共計巡迴設站162次、服務825人次、佈建點位達100個;另東河鄉衛生所結合高醫攜手法務部矯正署泰源監獄,建置全國第一個特殊場域遠距醫療服務,提升矯正機關之醫療可近性,今年度迄今共計服務149人次之收容人,以實現每人都可以獲得高品質且負擔得起的衛生保健服務願景。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台電李姓員工工作過程遭高壓電擊,目前裝上葉克膜搶命。民眾提供

丹娜絲颱風不眠不休投入搶修的台電員工36歲李元瀚,15日在嘉義義竹鄉遭高壓電6000伏特電力電擊,當場失去呼吸心跳,雖緊急救治恢復微弱自主呼吸,且裝上葉克膜維生,搶救後依然無效,多個氣官衰竭,家屬放棄急救,讓他好好地走,22日收治的奇美醫院證實,李的家屬展現大愛,將他身上可以捐出的器官全部捐出,包含皮膚。

奇美醫院上午在記者會中指出,李元瀚年僅36歲,是家庭支柱,經搶救無效,家屬展現大愛,希望生命可以延續,決定器官捐贈,「可以捐的全捐,包含皮膚」。院方指出,家屬做成這決定時,包含醫護都感到不捨,與家屬抱著一起痛哭,送走李元翰。

李元瀚因為熱愛健身,被同事稱為「台電浩克」。對於工作更是認真負責,李男在颱風前就抵奮起湖檢視電力,颱風後第一時間深入災區搶救,據家屬透露,李男因搶修工作,連續九天未回家,出事前一晚短暫回家探視妻小,豈料,隔天就出事。

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今(7/22)天表示,總統賴清德將代表國家及人民頒發褒揚令,感謝李元瀚無私奉獻精神,致上最誠摯敬意。

台電李姓員工工作過程遭高壓電擊,目前裝上葉克膜搶命。取自當事人IG

發稿時間09:56 更新時間10:26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香港城市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藍鯊(blue shark)皮膚中的納米結構,不僅使其呈現標誌性的藍色,更可能賦予其如變色龍般的顏色變換能力。

在環境中主動調整顏色十分罕見

研究指出,動物的顏色主要透過兩種方式產生:一是利用色素細胞吸收特定波長的光,二是利用微觀結構散射光線,如孔雀的羽毛。而能在環境中主動調整顏色,則更為罕見。

觀看影片

研究團隊利用光學與電子顯微鏡等技術,檢視了藍鯊皮膚上如牙齒般的鱗片,即「真皮齒」(dermal denticles)。他們在其內部的髓腔中,發現了兩種關鍵的納米結構:能反射藍光的鳥嘌呤(guanine)晶體,以及能吸收其他顏色光線的黑色素(melanin)微粒。

綠色和黃色轉換

團隊進一步發現,這些結構的功能不僅是為了呈現藍色。鳥嘌呤晶體層之間的狹窄間距使其反射藍光,但模擬結果顯示,若這些間距變寬,鯊魚皮膚就可能轉變為綠色或黃色。變色龍正是透過類似的原理,調整體內鳥嘌呤晶體的排列來變換顏色。


深海隱身戰衣!藍鯊皮膚納米結構曝光,城大科學家似變色龍識變色。X平台圖片@VKamska

深海隱身戰衣!藍鯊皮膚納米結構曝光,城大科學家似變色龍識變色。X平台圖片@VKamska

增強偽裝效果

科學家推測,這種能力能極大地增強藍鯊的偽裝效果。例如,當牠們下潛至更深的水域時,更大的水壓可能會將晶體層推得更近,使其膚色變暗以融入周遭環境。

效果僅在模擬中被證實

目前,這些效果僅在模擬中被證實。研究團隊計劃在野生鯊魚的自然環境中,進一步研究此機制的實際運作情況,以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在納米度上創造顏色的驚人工程。此研究已於比利時的實驗生物學學會年會上發表。

一項研究指出,只有1%龜類會受到癌症影響,腫瘤也幾乎不擴散,罹癌率遠遠低於哺乳類和鳥類,研究人員表示,此發現可能為人類防癌、抗癌提供寶貴線索。

只有約1%的龜類受癌症影響

據外媒報道,本月刊登於期刊《生物科學 BioScience》的研究「龜類會得癌症嗎?」,由英國諾丁漢大學、伯明罕大學專家領導,結合包括英國切斯特動物園(Chester Zoo)等歐美多間動物園之力,檢視過去的研究及數百隻龜類的醫療記錄與屍檢報告指出,只有約1%的龜類會受癌症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早先有報告指龜類罹癌罕見,但此研究以實際證據證實約1%的龜類受癌症影響,不僅病例「超乎想像的低」,就算罕見長了腫瘤,癌細胞也幾乎不擴散。

患癌率極低

領導研究的諾丁漢大學學者奇亞里(Ylenia Chiari)說,一般來說體型大、活得久通常罹癌風險愈高,但加拉巴戈斯象龜(Galapagos giant tortoises)、亞達伯拉象龜(Aldabra giant tortoises)可達數百公斤重,壽命超過150年,「你預期他們會更容易罹癌,但我們檢視數十年來動物園紀錄發現,他們的罹癌率驚人的低。」


抗癌新線索!龜類患癌率僅1%, 英科學家或助人類攻克癌症。資料圖片

抗癌新線索!龜類患癌率僅1%, 英科學家或助人類攻克癌症。資料圖片

巨型陸龜可能已解決老化和癌症相關問題

參與研究的諾丁漢大學學者格拉伯曼(Scott Glaberman)說:「生物多樣性能教我們很多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知識。像巨型陸龜這樣的極端物種本身就令人著迷,而牠們可能已經解決了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包括與老化和癌症相關的問題。」。

緩慢新陳代謝 降低細胞壓力

至於龜類為何如此抗癌,出陸龜擁有比哺乳類更多有助抗癌的基因複製,且有強大細胞損傷防禦能力,其緩慢新陳代謝及可降低細胞壓力,研究人員指這為人類防癌、抗癌、健康老化等提供寶貴的線索。


抗癌新線索!龜類患癌率僅1%, 英科學家或助人類攻克癌症。資料圖片

抗癌新線索!龜類患癌率僅1%, 英科學家或助人類攻克癌症。資料圖片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儘管防曬技術不斷進步,皮膚癌的發生率卻未見下降,甚至逐年攀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圖片來源/Pixabay)

被防曬霜掩蓋的皮膚癌危機

說到夏天,大家自然會聯想到陽光與沙灘。但出遊之際,除了玩樂,更多人擔心的是曬黑、曬傷。因此,面對烈日這個無聲的大敵,人手一瓶防曬乳早已成為基本配備。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即使勤勞補擦防曬,一整天下來仍然曬傷?又或者,每天早上將防曬抹好抹滿才出門,但一個夏天過去,膚色仍明顯變深?

根據研究,防曬乳雖然可以延緩皮膚曬紅的時間,卻也可能讓紫外線以更隱蔽、但同樣危險的方式對細胞造成損傷。本篇文章採訪高雄醫學大學皮膚科胡楚松教授,帶大家一探防曬的原理,以及潛藏在「安心感」背後的健康風險。

紫外線的雙面刃

陽光是維持生命的重要來源,但過量日照卻是健康的隱形殺手。陽光中的紫外線(UV)是肉眼看不見的高能量輻射,其中以 UVA(長波紫外線)和 UVB(中波紫外線)為主。

波長較長的 UVA 穿透力強,能直達真皮層,刺激黑色素生成,使肌膚變黑。這也是為什麼膚色越白的人越容易曬傷——因為皮膚內的黑色素較少,無法有效吸收紫外線。UVA 也容易造成光老化,例如脫皮、皺紋等症狀,因此現今許多抗老保養中,「防曬」早已是關鍵步驟之一。

相較之下,波長較短的 UVB 雖然大部分會被大氣層過濾,但剩餘的能量卻高於UVA許多,足以直接破壞皮膚細胞的 DNA,造成曬傷甚至脫皮。這種反應其實是皮膚試圖排除受損細胞的防禦機制。但若長期反覆發生,修復能力下降,錯誤就會一點一滴累積,細胞變異的風險也隨之提高,最終可能發展成皮膚癌。

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UVB 除了讓 DNA 出現損傷,還可能影響一種稱為「表觀遺傳」的機制。簡單來說,DNA 是細胞內的說明書,而表觀機制就像這本說明書的書籤和開關,決定哪些指令要執行、哪些先被隱藏。當 UVB 改變這些開關的運作方式,即便 DNA 本身沒有變異,也可能讓細胞誤啟動錯誤的指令,進而走向癌化。

抵禦烈日的盾牌—防曬乳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努力與烈日對抗。早在數千年前,古埃及人便以魯冰花與方解石調製塗劑防曬;古希臘壁畫中,戰士以橄欖油混沙塗身,也意在抵擋日曬。到了 20 世紀,隨著科技發展,第一瓶現代化學防曬乳於 1928 年問世,開啟了防曬科技的新時代。

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忽略正確使用與曝曬觀念,可能暗藏皮膚癌風險。(來源:pexels)
防曬乳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若忽略正確使用與曝曬觀念,可能暗藏皮膚癌風險。(來源:pexels)

胡教授表示現代防曬品主要分為兩類:

1. 化學性防曬:像是二苯甲酮這類成分,可以吸收紫外線,並轉化為熱能釋放到空氣中,相當於「吸光海綿」。

2. 物理性防曬:使用氧化鋅、二氧化鈦等礦物,將紫外線反射或散射,形成一層「反光盾牌」。

此外,防曬產品上常見的標示也有其意義: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針對 UVB,延長曬紅時間。例如 SPF 30 表示可延長 30 倍的曝曬時間。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針對 UVA,延遲膚色變黑的程度。PA+++ 代表可延長 8 倍以上的防黑時間。

隨著人們對防曬的期待從預防曬傷進一步延伸到抗老與抗癌,市面上的產品也越來越多元,對應各種生活需求。

刃與盾的交鋒:為何皮膚癌仍不斷攀升?

儘管防曬技術不斷進步,皮膚癌的發生率卻未見下降,甚至逐年攀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研究指出,防曬乳雖然能減少曬紅的速度,但同時也給人一種「安全錯覺」,使人無形中延長了日照時間。這導致更多人長時間曝曬在「低強度」的紫外線之下。看似比較溫和的日曬,實則危機四伏。

當皮膚在低強度紫外線下持續受到刺激,細胞往往不會立刻啟動自我修復或防禦機制,反而會在受損的情況下持續分裂。這時,細胞內會產生一種叫 ROS(活性氧)的有害物質,像是氧的「毒氣版本」,會攻擊 DNA 和細胞內結構。ROS 若長時間累積,就會引發慢性發炎,進一步讓錯誤的細胞不斷繁殖,最終可能演變成腫瘤。

這種情況就像「溫水煮青蛙」,低強度的傷害看似不痛不癢,但其實更容易讓細胞逐漸走向癌變而不自知。

防曬的目標是「盡情享受陽光,卻不留下傷害」,提醒我們除了防曬乳,還需正確認識紫外線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
防曬的目標是「盡情享受陽光,卻不留下傷害」,提醒我們除了防曬乳,還需正確認識紫外線風險。(圖片來源:pexels )

照亮未來的防曬新視野

紫外線的威脅不只是造成 DNA 的突變,更會悄悄破壞控制基因表現的「開關系統」。在戶外活動普及的現代社會,防曬早已不只是愛美的選擇,而是健康的必要。

防曬乳依然是保護皮膚的第一道防線,但它不是萬能的盾牌。唯有理解紫外線的本質,以及防曬產品的實際運作方式,才能真正避開曝曬的陷阱。

值得期待的是,根據胡楚松教授的說法,一些皮膚癌的關鍵其實來自「基因開關」的錯亂,而非基因本體的破壞。這代表未來有機會透過藥物調控,逆轉這些開關的失常,與防曬技術結合,開創出一種全新的「主動式防曬」策略,為我們的皮膚健康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資料來源

1. 採訪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皮膚科 胡楚松 教授

2. 紫外線照射所導致皮膚癌化過程之表觀基因變化:皮膚癌之預防及治療

3. 紫外線B照射強度對皮膚癌化的影響:探討促進表皮增生異常之分子研究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大觀園。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糖尿病先兆】皮膚變黑反覆清洗仍毫無作用,可能是患糖尿病!有醫生指出,若皮膚4部位變黑,恐屬糖尿病先兆。除了皮膚變黑,醫生也教5大指標可以自測症狀,及早期干預和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先兆|皮膚4部位變黑恐已中招

根據內媒《生命時報》報道,內地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天潤指出,正常情況下頸部皮膚應呈現平整光滑狀態,無明顯色斑、暗沉或腫脹現象,但會因個人膚色差異、陽光曝曬程度、體溫變化及情緒波動等因素產生細微差別,例如部分人群可能略顯偏黃,或在情緒激動時暫時性泛紅。一般而言,頸部膚色應與身體其他部位保持一致,若出現明顯色差變化,可能預示內分泌系統失調或代謝功能異常等潛在健康問題,此類症狀稱為黑色棘皮症。

糖尿病先兆|何謂黑色棘皮症?

內地的內分泌科主任醫生李全民及王凱亮則表示,黑色棘皮症屬於胰島素阻抗的典型皮膚病變表現,若發現出現有以下特徵,甚至特定人群出現,應及時向內分泌科求醫檢查:

  • 患者常見於腹股溝、腋下、頸後及肘窩等部位出現暗黑色橘皮樣變化,導致患者即使反覆清洗頸部仍無法改善膚色。
  • 除了皮膚皺褶處出現顏色加深,若表面出現粗糙如天鵝絨質感的症狀時,即為胰島素阻抗引發的黑棘皮病。
  • 該病症好發於超重、肥胖人群、糖尿病前期或已確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先兆|胰島素阻抗可分2類 糖尿病確診前10年恐已出現

李全民醫生指,胰島素阻抗是指體內胰島素水平不低,甚至偏高,但由於胰島素功能失常,無法正常開啟細胞通道,導致葡萄糖在血液中積聚。目前認為胰島素阻抗是多數第2型糖尿病發病的初始因素,且出現時間往往早於糖尿病確診。有研究發現,在糖尿病確診前10至15年就可能已出現這種生理變化,因此了解胰島素阻抗的表現對早期干預和預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義。他也指出,胰島素阻抗主要可分為兩種情況:

1.生理性胰島素阻抗

通常屬於暫時性常見於飢餓狀態、精神創傷、手術等應激情況,此時游離脂肪酸增加、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多,促進蛋白質分解和糖異生,降低胰島素敏感性,甚至懷孕、青春期及飲酒等情況也會引發。

2.病理性胰島素阻抗

常見於超重和肥胖者、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缺氧狀態,特別是睡眠呼吸暫停、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雌激素水平下降的女性群體。

糖尿病先兆|5大指標自測胰島素阻抗 易疲倦/嗜睡也高危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趙文惠表示,胰島素阻抗會對全身各系統產生廣泛影響,除了黑色棘皮症,以下5種異常症狀或疾病也可作為早期警號。

 

 

糖尿病先兆|5大指標自測胰島素阻抗:

1.腹型肥胖

腹部脂肪堆積會促使脂肪細胞分泌大量發炎因子與游離脂肪酸,干擾胰島素訊號傳導進而引發胰島素阻抗;相反,胰島素阻抗又會使身體處於高胰島素狀態,促進脂肪合成,加劇腹部脂肪囤積。

因此,腹型肥胖既是胰島素阻抗的重要誘因,亦是其典型外在表徵,可以透過自測腰圍進行評估,若超過以下標準,需提高警覺:

  • 男性腰圍超過90cm
  • 女性腰圍大於85cm

2.空腹胰島素水平升高

血液檢測中胰島素濃度上升是診斷胰島素阻抗最關鍵的臨床指標,而正常情況下空腹胰島素值應介於5至20微單位/毫升之間,若未接受外源性胰島素治療而檢測數值異常偏高,即可能暗示存在胰島素阻抗問題。除基本檢測外,可在醫生專業指導下,透過計算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或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等更精確的檢測方法來進一步評估。

3.高血壓

胰島素阻抗與高血壓經常相互伴隨出現,兩者透過多重病理生理機制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高血壓的患者應特別注意可能存在的胰島素阻抗問題。

4.血脂異常

被譽為「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具有將血管壁膽固醇運送至肝臟代謝的重要功能。有研究指出,好膽固醇C水平偏低者出現胰島素阻抗的機率較正常人群高出30%至40%,可以透過以下標準進行評估:

  • 當男性好膽固醇低於1毫摩爾/升或女性低於1.3毫摩爾/升時,即需特別關注。
  • 此外,高三酸甘油脂血症與胰島素阻抗存在密切關聯性,當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超過1.7毫摩爾/升時,即可能暗示胰島素阻抗問題正在發生。

5.多囊卵巢綜合症

胰島素阻抗與女性多囊卵巢綜合症具有顯著相關性,當女性出現以下情況,需盡早於內分泌科進行全面評估:

  • 月經周期紊亂
  • 不孕問題
  • 多毛:特別是在上唇、下巴、下腹部正中線等處呈現類似男性體毛分佈特徵
  • 頑固性暗瘡

除上述典型症狀外,趙文惠醫生提醒,部分胰島素阻抗患者可能出現乏力、嗜睡、思維遲鈍等非特異性表现,更應提高警覺,建議盡早就醫治療胰島素阻抗,避免高血糖對身體造成的危害。

3招對抗胰島素阻抗 避免誘發三高/心血管病/癌症

李全民醫生則指出,胰島素阻抗屬於隱形殺手,乃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等多種疾病滋生發展的共同溫床。透過改善生活習慣被視為對抗胰島素阻抗的最有效治療策略,因此,他列出以下3大方法:

1.多進行運動

持續運動對改善胰島素阻抗具有顯著效果,能促進細胞,特別是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曾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至5天,每次持續30至45分鐘。

2.控制飲食

需掌控每日總熱量攝取,維持三餐均衡比例,同時減少高糖食物、精製穀物及肉類的攝取量。

3.保持充足睡眠

睡眠品質不佳將加劇胰島素阻抗問題,長期睡眠不足者更容易出現高胰島素血症的情況。

他也提醒,若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仍無法改善胰島素阻抗,請遵醫囑選擇藥物進行治療。

全港糖尿病患者逾70萬 留意8大初期症狀

據本港醫管局的數據顯示,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佔總人口約10%,即每10名港人便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更有年輕化趨勢,年齡35歲以下人士有2%發病。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準則,如空腹血糖大過或等於7 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高於11.1 mmol/L的人士,則可判斷為患上「糖尿病」。空腹的定義為禁食8小時以上。當中,糖尿病主要可分兩大類型,並會出現以下常見症狀:

第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

  • 病因:胰臟內製造胰島素的細胞遭受破壞,不能製造胰島素。
  • 原因:與遺傳、自身免疫系統出現毛病或環境因素有關。

第2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

  • 病因:最常見的類型,體內的胰島素分泌正常或相對些微減少,但胰島素不能發揮功能,病因是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性。
  • 原因:與遺傳、不良飲食習慣、體形肥胖或缺乏運動有關。

糖尿病者初期常見徵狀

  1. 經常口渴
  2. 小便頻密
  3. 感到飢餓
  4. 體重下降
  5. 容易疲倦
  6. 視力模糊
  7. 傷口不易癒合
  8. 皮膚痕癢,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

資料來源:《生命時報》醫管局

延伸閱讀:逾70萬港人患糖尿病 醫生推介11種食物穩血糖 每日喝這種茶患病風險降33%

相關文章:

專家票選15大降血糖食物  第1名擊敗洋蔥/秋葵 抗發炎增免疫力

糖尿病人也可吃飯?加1種調味料穩血糖 學10招不吃藥逆轉病情

不用戒口/捱餓!糖尿病人改變用餐1習慣 降飯後血糖效果如服藥

75歲醫生曾患糖尿病 23年無需服藥靠1招控血糖 身體回春沒蛀牙如年輕人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