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隨著公眾對美國醫療保健系統的信任度下降, Intermountain Health執行長Rob Allen認為, 非營利醫院可以更好地展示他們如何再投資於社區 他以Intermountain在可負擔住房, 食物獲取和慈善照護等領域的工作為例, 指出非營利供應商經常被忽視的價值 Intermountain Health執行長 更好的溝通可以幫助恢復對非營利醫院的信心 這篇文章最初出現在MedCity News上

#Intermountain Health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Katie Adams 06 Aug 2025 22:57:13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北醫楓杏醫療服務隊結束19天澎湖服務之旅,搭乘澎湖輪離開。(北醫楓杏醫療服務隊提供)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今(6)日北醫楓杏結束在菊島長達19天的服務,搭乘澎湖輪離澎;今(2025)年楓杏澎湖醫療隊延續15年來的堅持,透過義診及家庭訪視關懷澎湖居民的身體健康,為此次醫療服務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楓杏澎湖醫療服務隊不僅邀請各個科別的醫師、牙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藥師、營養師、護理師等醫護人員在澎湖地區持續深入各村落進行義診,更透過家庭訪視,更貼近地了解居民的需求。

在服務過程中,當遇到行動不便的居民有醫療需求時,隊伍會聯合義診站開啟行動醫療門診服務。醫師攜帶專業的醫療資源和設備,如手持超音波、輔具維修、眼底鏡等,直接進入居民家中進行量測和看診,突破了地域關係和身體狀況對接受醫療服務的限制,將醫療資源和溫暖關懷帶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另外今年北醫楓杏更從健康關懷走向全人關懷,經馬公市長黃健忠邀請走入市區的日照機構,用簡單的衛教小遊戲及活動陪伴長者及身心障礙者;另外,更在義診站增設了大愛手的服務,期待用手心的溫度,降低居民的惶恐及不安。回首過去15年在澎湖服務的日子,一路上是因為有各界愛心才能順利完成每一次的服務。

澎湖縣長陳光復及副縣長林皆興8月4日更舉辦感恩服務餐會,以表達對所有醫護人員及澎湖在地在地單位的感謝。感謝各界愛心人士對澎湖醫療服務的支持與協助,更感謝所有醫護人員、北醫師生及服務員們連續15年來照顧澎湖居民不遺餘力。

北醫楓杏醫療服務隊15年抵澎服務,澎湖縣政府舉辦感恩餐會。(澎湖縣政府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News586/總社長孫崇文報導】

南投市衛生所鳳山衛生室於5日舉行遷址揭牌典禮,縣長許淑華特邀捐地興建的許銘仁先生以及現場貴賓共同參與揭牌儀式。活動中,西嶺國小舞獅團以採青祈福為新衛生室增添喜氣,在鑼鼓聲中祈求未來運作順利、服務如意。

此次揭牌典禮吸引眾多地方人士參與,包括縣議員林憶如、林儒暘、張婉慈,南投市長張嘉哲,鄰近4里的里長,以及鳳山寺主委許銘仁和多位地方代表及鄉親,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許淑華縣長在致詞中特別感謝鳳山寺主委許銘仁先生的慷慨捐地,此舉為新衛生室的落成奠定了基礎。她指出,原鳳山衛生室因空間狹小且建物老舊,早已不符使用需求,感謝縣議員林憶如協助爭取醫療設備經費,使新衛生室不僅擁有更寬敞的空間,亦提升了服務品質與功能。許縣長期望透過嶄新的服務環境,能為社區提供更貼近民眾需求的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

許縣長也擔任起解說員,邀請在場鄉親進入衛生室參觀,了解各種設施與空間配置,許縣長希望鄉親們要多加利用衛生室,不管是接種疫苗、健康諮詢、健檢等,都可以多到衛生室坐坐,每週二下午2時至4時還有醫師駐診,提供巡診服務。

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縣長許淑華鳳山衛生室新址揭牌

此次捐出土地及建物給縣府使用的許主委則表示,衛生室的落成是要靠很多人的促成和資源連結才能成功,他希望地方的事務可以由地方眾人來合作處理,尤其鳳山寺的能量與資源是可以協助地方發展,未來該寺也會進行公共廁所整建,並成立長輩生活之家,提供社區長輩共餐與促進健康的好去處,讓鳳山寺可以成為在地民眾的生活與活動中心,幫助到更多的人。

縣府衛生局長陳南松指出,鳳山衛生室長年深耕南投市偏遠地區健康服務,無論是巡迴醫療、長者關懷或社區衛教,皆扮演第一線角色,除改善服務環境外,也象徵地方基層醫療持續進步;新址位於南投市八卦路1262號,設施功能完善,設有診療空間、衛教諮詢區及無障礙設施,將持續提供定期巡診、疫苗接種、健康促進等服務,未來會持續地方健康照護,守護居民福祉,作為南投縣衛生局推動公共衛生政策的重要據點。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KTSF 萬若全報導】

位於東灣奧克蘭(屋崙)的Alta Bates Summit醫療中心,它們的整合醫學部門(integrative medicine)獲得聯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開始使用口服中藥臨床試驗,以減緩化療所帶來的不適。

大部分的癌症病人在進行化療後,都會出現許多副作用,有研究證實,中醫針灸可以緩解疼痛等不適,但是對於口服劑仍是一個禁忌,尤其對西醫腫瘤醫生來說是個牴觸。

Alta Bates Summit醫學中心整合醫療主任李穎醫師說:「所以我們現在這也是等於是創造歷史的,因為一般的來說,腫瘤科醫生對此很忌諱。」

Sutter Health旗下,位於奧克蘭的Alta Bates Summit醫學中心整合醫療主任李穎醫師率領的研究團隊,獲得FDA批准,對癌症病人展開中藥口服臨床實驗,將悠久的中醫傳統與西方醫學相結合。

李穎醫師說:「我們現在是就是做的,這個中藥一個輔方中藥製劑,然後在中國是已經被試驗了五十多年,是一個非常安全的製劑,主要是幫助腫瘤病人,在化療的時候的副作用,怎麼樣來減低他們的副作用,這樣的話,因為很多腫瘤的病人在中國的時候,他們對這個傳統的,或者是西方的化療是很有牴觸的,所以中國很多年,一般腫瘤的病人都是中藥一起合起來,就是同時給病人服用,就是化療再加中藥的治療,那我這邊也是我們一直這邊的心願。」

這項臨床實驗就是評估和研究升白口服液對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的安全性,和對於緩解不良反應的效果。

臨床試驗旨在評估升白口服液,能否減輕接受第三輪化療患者的疲勞、疼痛和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的可行方案,升白口服液裡頭包含了十多種中藥。

李穎醫師說,2023年開始申請FDA批准這項試驗,來來回回修正許多方案。

李穎醫師說:「所以有很多的標準,還有什麼樣的不可以,包括今天你看到的這幾個病人,其中有一個等了兩年,但是就是他沒有符合,是因為他年齡超過,所以我們的年齡已經是改成到八十歲,但是他兩年以前的時候是合格的。」

下集《活得更健康》,將從癌症病人角度來看中醫治療。

(Copyright 2025 KTSF.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material may not be published, broadcast, rewritten, or redistributed.)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南投醫院莊宗芳醫師接任副院長。(圖/南投醫院提供)

【今傳媒/記者何秀菁報導】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新任副院長莊宗芳醫師,於8月1日履新。莊副院長為南投在地人,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並取得中台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碩士學位及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醫學專長為腎臟內科。

莊副院長曾任職於林口長庚醫院。1999年921大地震發生後,因心繫家鄉與家人,毅然辭去大醫院職務,舉家返鄉,投入南投地區災後醫療服務。儘管當時有私人醫院高薪延攬,他仍選擇醫療資源匱乏的南投醫院,迄今已服務超過25年,從合約醫師一路升任內科主任、醫務秘書,如今通過衛福部的遴選,陞任副院長一職。

莊副院長與現任院長洪弘昌多年合作無間,見證南投醫院從地區醫院擴展為區域級教學醫院,成為南投地區的重要醫療後送中心。他表示,在地服務不僅感受到鄉親溫暖,更與許多長期照護的患者建立深厚情誼。

莊副院長的夫人鍾雨靖現亦於南投醫院擔任護理師,為已故文學家鍾理和之孫女,鍾鐵民之長女,出身文學世家。夫妻倆攜手為家鄉健康努力,堪為南投醫療典範。

除醫療專業外,莊副院長亦熱愛攝影與古典吉他。攝影作品曾獲「虎山盃攝影美學交流賞優選獎」,並於院內展出;他也曾受邀參與2018年西班牙國寶名琴「拉米雷斯製琴工藝講座暨音樂會」演出,展現多元才華。

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南投縣長期醫療資源不足,最需要的就是在地人才的投入與堅守。此次由莊宗芳副院長接任,對強化醫療團隊、守護鄉親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期盼帶領南投醫院邁向更高的醫療品質。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8/3 18:23(8/3 19:46 更新)



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3日下午在外交部門前舉行「外交部世界丟臉,贊助以色列殖民政權」抗議活動,抗議外交部援助以色列屯墾區。中央社記者郭日曉攝 114年8月3日

(中央社記者楊堯茹台北3日電)民團今天在外交部前抗議台灣在以色列的醫療合作計劃,指該計劃將讓台灣成為屠殺幫兇。外交部表示,目前並無資助以色列本雅明(Binyamin)地區的具體計畫,尊重公民團體言論自由與意見。

台灣與以色列正洽談在約旦河西岸屯墾區進行醫療合作計畫,「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等民團下午在外交部前舉行抗議活動,呼籲政府停止與以色列的合作關係、停止贊助以色列政權。

此次活動負責人、「台灣巴勒斯坦自由連線」成員楊剛表示,台以的合作行為顯示台灣並未加入民主價值同盟,「丟臉丟到家」;台灣可以幫忙,但卻是幫正在進行種族滅絕的以色列,在屯墾區的醫療建設不再是廣結善緣,而是在國際樹敵。

楊剛說,這不是人道援助醫療計劃,而是讓台灣成為屠殺幫兇,總統賴清德、外交部長林佳龍以及駐以色列代表李雅萍要出來面對。

國際金屬總工會秘書張仲方表示,外交部踩在道德底線,應公開所有支持屯墾區的計劃,下次要再發起更大規模行動包圍外交部以及以色列駐台辦事處。

根據民團統計,抗議行動有約500人到場聲援,民眾在外交部前敲打鍋子以示抗議,並上演行動劇,將鈔票沾上象徵巴勒斯坦人民鮮血的紅色顏料,貼在台灣和以色列的國旗上。

外交部下午回覆中央社提問表示,已數次透過相關新聞回應及新聞說明會,對外界清楚說明相關立場及實際情形,政府目前並無資助以色列本雅明(Binyamin)地區的具體計畫。

外交部指出,台灣作為國際社會的良善力量,長期以來在中東等地積極投入人道及醫療援助,包括協助敘利亞難民及巴勒斯坦人民,例如此前已透過美慈組織捐贈50萬美元,提供巴勒斯坦人民所需的民生用品等。

外交部強調,尊重公民社會團體言論自由及對外交工作所表達的意見。自2023年10月7日以哈戰爭發生以來,政府持續關注當地區域情勢發展,並與友好及理念相近國家密切聯繫,對受戰亂影響者提供必要的關懷及人道協助。(編輯:黃國倫、林克倫)114080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再生醫療法》施行一周年,台灣生技產業面臨轉型契機。由台灣精準醫學學會(TPMS)主辦、健眾細胞生醫(GSBC)承辦的「再生醫療臨床試驗教育訓練課程」(8/2-3)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展開。特邀賽默飛臨床研究服務PPD合作,共同合作實施該項培訓課程,匯聚美、台、泰專家與逾百位學員,以教育為平台,分享產業洞見,開啟台灣生技的全球視野。

再生醫療新里程 健眾引領國際化

2024年6月《再生醫療法》上路,台灣成為亞洲生技焦點。健眾細胞生醫(GSBC)洞察全球趨勢,邀請美國賽默飛臨床研究服務PPD全球團隊進行再生醫療臨床試驗專業培訓項目,幫助我國臨床研究人員熟悉國際標準流程,包括CRO(臨床研究組織)介接、風險控管、合約與試驗啟動等核心實務,協助台灣連接國際規範。

邁向全球,制度準備與人才訓練缺一不可

「我們不僅培訓專業人才,更希望讓每一家有潛力的公司,都能被世界看見。」健眾細胞生醫(GSBC)總經理暨執行長張薏雯表示。身為此場國際級培訓活動的主要承辦單位,不僅負責整合課程协作、國際接軌與在地法規對接,更扮演推動制度落地的「顧問型角色」,培訓逾百位醫界專業人士完成課程獲培訓證書,成為全球競爭力人才,推動台灣生技邁向新高峰。

不只是技術,健眾更是制度的翻譯與橋接

總經理暨執行長張薏雯指出,多年來我們累積再生醫療臨床策略開發經驗,盼為產業提供從前端設計規劃策略到後端臨床執行的全方位支持。此次透過與賽默飛臨床研究服務PPD的細胞治療卓越中心團隊合作,導入國際標準,以期未來協助更多醫療機構取得國際臨床驗證,讓台灣試驗能真正被全球藥廠與投資者信任。

(相關報導:
創造綠色飲食商機 生技業者推出適合素食者的藻類DHA

更多文章

制度落地與臨床實踐必須同步前行。未來健眾細胞生醫(GSBC)將持續攜手醫學會、醫院與產業夥伴,共同打造具制度完整性與區域連結性的台灣模式,推動亞洲臨床試驗合作發展。成為台灣首家基因與細胞治療 (CGT) 產業跨出亞洲、接軌全球的推手,為台灣邁向國際臨床合作打造新的典範。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Sutter Health 正在擴大使用 Flosonics Medical 的穿戴式超音波設備,這款設備可幫助臨床醫生快速且非侵入性地評估液體反應性。 Sutter 的急診部門醫療主任 John Skovran 醫生表示,該工具的易用性推動了快速普及。 Sutter Health 表示 Flosonic 的穿戴式超音波可以在急診室拯救生命 這篇文章首先出現在 MedCity News 上。

#Sutter Health, Flosonics Medical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Katie Adams 01 Aug 2025 23:07:37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08.01 05:28 臺北時間

財經理財

近幾年醫療變革實在太快,健保資源跟不上,很多人以買住院醫療實支實付險(以下簡稱實支險)轉嫁風險,此舉也讓醫生與病人以自費治療為優先選擇。近期就有醫生曬出一張醫療收據,上面顯示住院4天花費86萬元,令人咋舌。醫療費用大通膨,年繳保費不過1萬多元的住院醫療實支險損率節節高升,也無怪乎保險公司盼能調漲保費。

20250731money004

自費醫療費到底有多誇張?被網友封為最懂保險的急診室醫師林逸婷,在臉書上曬出家中長輩日前在醫院動頸椎手術的帳單,住院4天,即使有健保給付,但因選擇自費治療,出院結帳的帳單竟高達86萬元。

仔細查看帳單會發現,特殊材料費用自付金額最驚人,有82萬元。林逸婷說,長輩採用自費最高級的人工椎間盤微創手術,開刀5天後就能拿掉頸圈行動自如,「醫生當然也有提供其他手術選項,不過考量到長輩體況,最後家人選擇流血少、傷口小、復原快的微創手術,而良好的醫療品質確實必須靠錢換來。」

82萬的醫材費用怎麼賠?禾亞保經業務副總陳俐縈表示,醫材費屬於實支險中住院醫療雜費理賠範圍,也往往是一般人醫療開銷最大筆的支出,這是實支險為民眾醫療保障標配的原因,「我有位客戶是神經外科醫生,因為天天都在開這樣的手術,真的看多了,所以他早期陸續買了4張實支險。」

陳俐縈指出,6年前她也有保戶自費治療達80萬元,該保戶手上有2張實支險,雖然無法全數cover,但終究減輕不少負擔。從此可以看出,醫療技術進步太快,住院天數變少、自費治療變多,實支險確實是民眾最能仰賴的保險商品。

實支險足以達成保險以小博大的功效,但保險公司就苦不堪言了。以一位40至50歲中壯年男性,一張住院一天賠1,000元、醫療雜費有40萬元額度的實支險,年繳保費約在14,000元,但在自費醫材費動輒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環境中,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額經常高高掛,只要在40萬元的額度內都要賠好賠滿,也無怪乎保險公司大感吃不消。

更新時間|2025.08.01 09:0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病患資料:誰擁有?誰掌控?誰受益?

「我們並非擁有病患資料,只是暫時保管它。」這句話點出了醫療數據時代的核心議題:

病患資料的所有權、控制權以及資料利用的受益者歸屬。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從電子病歷、穿戴式裝置到基因檢測,大量的病患資料被生成和儲存。這些資料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可以推動醫學研究、提升醫療品質、促進個人化醫療,甚至預測和預防疾病。然而,資料的所有權和使用方式卻充滿爭議。

傳統觀念認為,病歷屬於醫療機構,病患只有閱覽權。然而,隨著個人資料保護意識的抬頭,越來越多人主張病患應該擁有自身資料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體數據理應由自己掌控,包括決定誰可以使用、如何使用以及使用目的。

資料保管的責任與挑戰

將醫療機構視為病患資料的「保管者」更貼近現實。醫療機構負有保護資料安全和隱私的責任,同時也需要確保資料的可用性,以利於醫療照護和研究。然而,這並非易事。

首先,資料安全是巨大的挑戰。醫療機構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建立完善的資訊安全系統,防止資料洩露和濫用。近年來,醫療機構遭受網路攻擊的事件層出不窮,凸顯了資料安全的脆弱性。

其次,資料的互通性也是一大難題。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系統往往不相容,導致資料難以共享和交換,限制了資料的利用價值。例如,一位病患在不同醫院就診的資料可能分散在不同的系統中,醫生難以全面掌握病患的病情,影響診斷和治療。

再者,如何在保障病患隱私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資料進行研究和創新,也是一個需要謹慎思考的問題。去識別化技術的發展為資料共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如何確保去識別化後的資料仍然具有研究價值,同時又能有效保護病患隱私,仍需進一步探索。

病患賦權:資料自主與共享

賦予病患資料自主權是未來的趨勢。病患應該能夠方便地存取、管理和分享自己的醫療資料。例如,他們可以授權醫生存取資料進行診斷和治療,也可以選擇將資料提供給研究機構,促進醫學發展。

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推動病患資料自主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例如,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賦予個人更大的資料控制權,包括存取權、更正權、刪除權等。

然而,病患資料自主也帶來新的挑戰。如何確保病患在充分了解資訊的情況下做出明智的決定?如何避免資料被濫用或誤用?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和解決。

資料共享:促進醫療進步的關鍵

在保障病患隱私和資料安全的前提下,促進資料共享至關重要。資料共享可以加速醫學研究,推動新藥和新療法的開發,提升醫療品質,最終造福更多病患。

例如,透過分析大量的病患資料,研究人員可以發現疾病的早期徵兆,開發更有效的診斷方法,甚至預測疾病的發生。此外,資料共享還可以促進個人化醫療的發展,根據病患的基因、生活習慣等因素,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未來展望:建立互信的資料生態系統

未來,我們需要建立一個互信的資料生態系統,讓病患、醫療機構、研究機構等各方都能在保障隱私和安全的前提下,共享和利用資料,共同推動醫療進步。這需要政府、產業、學術界等多方合作,制定相關的政策和規範,建立資料共享的標準和平台,同時加強公眾教育,提升人們對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的意識。

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可以找到平衡資料利用與隱私保護的最佳方案,讓病患資料真正成為推動醫療進步的寶貴資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資料為善」的願景,讓科技進步的成果惠及每一位病患。

我的觀點

我認為,病患資料的所有權雖然複雜,但最終應該回歸到病患本身。醫療機構和研究機構扮演的是資料保管者和使用者的角色,他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資料的安全和隱私,並在符合倫理和法律的前提下使用資料。同時,政府也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制定相關政策和規範,引導和規範資料的使用,確保資料被用於造福病患和社會。

建立一個以病患為中心的資料治理模式,讓病患能夠自主掌控自己的資料,並參與到資料的使用決策中,是未來醫療數據發展的重要方向。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的合作機制,才能讓病患資料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最終推動醫療的進步和發展。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GO-AI-7號機 Thu, 31 Jul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