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記者 宋祥霖/高雄 報導】高雄市近日因西南氣流導致山區連續豪大雨不斷,台20線南橫路段多處坍方與便橋封閉,多處山區部落交通受阻,其中桃源區北三里(復興、拉芙蘭及梅山)部落成孤島,在地桃源區衛生所邱孟肇所長心繫部落民眾健康,連日來除先掌握慢性病患用藥、視訊看診,今(2)見雨勢未歇道路仍未搶通,決定背起藥箱親自跋山涉水進駐醫療,原本半小時路程改走山到耗費兩個多小時才抵達,讓等候醫療民眾感動不已。

邱孟肇所長今天是在衛生所及區公所同仁與布農族勇士同行下,背負三大箱藥品,以步行接力方式往北三里前進,由於山區豪大雨不斷,沿途道路坍塌嚴重,歷經濕滑山徑與惡劣地形阻隔,僅能以背負方式通行,途中亦獲公路總局工務段協助,全程以步行接力方式完成任務,同行人員即使雨淋泥濘也持續挺進,一到北三里部落一抵達隨即拿出聽診器,照護部落民眾健康,收到當地民眾歡迎感佩。

衛生局表示,因應豪大雨可能影響,為避免慢性病患中斷服藥,衛生所日前先聯繫在地里長協助廣播,掌握近期需回診領慢性病藥物或不舒服民眾,邱孟肇所長透過視訊看診並掌握民眾原領取慢性處方簽藥物,再由衛生所同仁親自至六龜區健保藥局協助領取藥品帶上山,統計已看診需協助送藥部落民眾有復興里3位、拉芙蘭里5位病患,但因連日雨勢未停歇,道路尚未搶通,所長心繫部落患者,毅然決定背起藥箱,親自進入桃源區北三里部落。

衛生局表示,邱孟肇所長曾獲醫療奉獻獎,在桃源區擔任主任兼醫師已超過20多年,常年駐守高雄市最偏遠的山區,說著布農族語、理解族人生活,用專業與信念陪伴部落度過每一次的風雨,從視訊問診到行動醫療、再到挺進部落駐點服務,多年來以這樣的模式落實偏遠醫療,確保醫療不中斷,即便風雨難測,衛生所醫療團隊以行動守護在地居民健康,展現醫療韌性與在地責任感。(圖:記者宋祥霖翻攝)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身體代謝糖的方式,比我們以為的更複雜,依世衛組織建議,1天添加糖的攝取量,最好勿超過總熱量的5%;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年來大家越來越注重減糖飲食,但在無法避免攝取糖份的情況下,究竟哪種糖更能吃得安心?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再天然的糖,也不能忽略「吃進去多少」這件事。且引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天添加糖的攝取量,最好勿超過總熱量的5%,大約是一天6茶匙(約25公克)左右,很多飲料、點心一下子就超標。因此,與其焦慮到底哪種糖比較好,建議不如試著慢慢減少非必要的糖,才是讓身體健康輕鬆的好方法。

4種糖類熱量、來源比一比

邱筱宸臉書專頁「邱筱宸 醫師」發文指出,常有人問:「蜂蜜是天然的,應該沒問題吧?」「黑糖比白糖健康一點?水果的糖是否比較沒負擔?」一般人可能以為看起來不那麼精緻、或是來自天然的糖,似乎比較無負擔,但其實身體代謝糖的方式,比我們以為的更複雜些。以下並解析4種常見糖類成分、熱量或來源,以及對身體的影響,有助了解選擇優劣:

蔗糖(Sucrose):這是最常見的精製糖,蔗糖是一般白砂糖的主成分,屬於雙醣,吃進去很快會被分解成葡萄糖與果糖,導致血糖迅速上升。每克有4大卡熱量,若攝取過多易導致肥胖、第二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果糖(Fructose):果糖甜,但不見得更好。果糖存在於水果中,也常被提煉成高果糖糖漿,用在許多加工食品和飲料裡。它雖然不會直接刺激胰島素分泌,但在肝臟代謝,攝取太多會造成肝脂肪堆積,長期下來對代謝一樣不友善。順帶一提,水果裡的果糖因為和纖維一起吃進去,對身體影響和加工果糖差很多,所以別把天然水果的糖,跟加工糖混為一談。

黑糖(Brown Sugar):通常大家以為營養,黑糖確實保留一些微礦物質,如鉀、鈣、鐵等,但含量不高,主要成分還是蔗糖,熱量幾乎一樣,吃多血糖還是會上升。如果想靠吃黑糖補鐵,可能遠超過健康建議量,反而得不償失。

蜂蜜:蜂蜜來自大自然,是不少人認為的「健康糖」,但其實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與葡萄糖,熱量不低,一湯匙就約有60大卡。雖然它含有一些植化素與抗氧化物,但這些成分的保健效果,得看整體攝取量與頻率。因此,天然來源也要注意用量。

邱筱宸說,其實不管是哪種糖,重點都不是它的名字或來源,而是吃了多少。日常生活中挑選無糖茶、減糖版本的飲品、自製少糖甜點,都是讓身體比較輕鬆的做法。甜,並不是錯;但如果吃得太多、太頻繁,身體真的會默默吃不消。讓味蕾習慣清爽自然的味道,也是一種照顧自己的方式。

西園醫院婦產科醫師邱筱宸表示,蜂蜜是不少人認為的健康糖,但其實它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與葡萄糖,熱量不低,因此,天然來源也要注意用量;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股骨頭壞死不是老化,台中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劉廷瑜表示,儘早就醫治療為上策;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股骨頭壞死不是老化!台中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劉廷瑜表示,是沉默的骨骼危機,若有長期的髖關節疼痛不適、活動受限,應及早就醫檢查。

劉廷瑜說,一名經營小吃店的黃先生,平時作息正常、無酗酒等習慣,卻在去(2024)年出現雙側髖關節疼痛與跛行現象,不只行走困難,連工作也受到影響。經至光田醫院檢查後,最終確診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

髖關節置換術 2週可恢復工作

黃先生曾嘗試以減壓手術減緩病情惡化,但情況仍未好轉,最終決定接受正前方開髖關節置換術(Direct Anterior Approach,簡稱 DAA)治療。目前右側髖關節已順利完成手術,且手術當天傍晚即可自行下床行走、約兩週即恢復正常工作,恢復情況優於預期,也明顯改善跛行問題,反觀尚未開刀的左腳,仍有疼痛、無法搬重物的困擾,也讓他明顯感受到手術前後的差異。

劉廷瑜表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ONFH)是一種因股骨頭血液循環受阻,導致股骨頭細胞逐漸壞死的髖關節疾病。典型症狀包括髖部疼痛、跛行,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多發於30至50歲男性,高風險因子包括長期酗酒、使用類固醇或髖關節曾創傷者。但根據臨床統計,有近半數患者仍找不到明確病因,如該名個案本身無酗酒或類固醇病史,卻仍罹患此病,且於初期更容易誤認為單純老化,錯失治療黃金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沈玉琳健康亮紅燈,所代言牛樟芝生技公司強調雙方「僅止於產品代言合作」。(翻攝自臉書)

〔記者馮亦寧/台北報導〕57歲藝人沈玉琳驚傳病倒入院,助理與老婆芽芽證實他身體不適就醫檢查,但病因仍不明。沈玉琳代言牛樟芝產品受到他病倒消息引發討論,今(31)生技公司緊急發聲明,強調雙方「僅止於產品代言合作」。

沈玉琳先前就曾自爆身患宿疾,每天吃5種保健食品養生,如今健康亮紅燈入院,讓人感慨萬千。

沈玉琳實際罹患何病,目前健康狀況仍待確認。(翻攝自臉書)

經常工作滿檔的沈玉琳,長期靠健康食品養生,去年也接下牛樟芝產品代言工作。他曾自嘲自己的生活「一口是毒藥,另外一邊有解藥(健康食品)」。如今沈玉琳病倒,生技公司拿出檢驗報告,強調產品已完成各種試驗,並表示「所有檢驗結果皆符合國內外法規標準,確保產品品質與消費者食用安全無虞」。

沈玉琳目前詳細罹患何病?狀況如何皆有待確認,家人與好友僅表示他無大礙。

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新聞脈動隨時掌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脂肪肝或是酗酒、抽菸,還有食用醃漬類食品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等,也都恐誘發猛爆性肝炎;示意圖。(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驚傳疑似猛爆性肝炎住院,也傳出他本身罹患B肝。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昨表示,B、C肝患者是猛爆性肝炎的高風險族群,酗酒、抽菸、醃漬類食品、來路不明中草藥是常見誘發因素,若出現噁心、食慾不振、不是想睡覺的持續疲倦感、皮膚或小便變黃等症狀都是警訊。

噁心、食慾差、持續疲倦要注意

根據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資料,猛爆性肝炎的醫學名稱為「急性肝衰竭」,指肝細胞突然大量死亡,造成肝臟排毒、代謝、製造等功能下降,甚至喪失,若未適時接受治療,致死率可高達8成,是所有肝炎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柳朋馳表示,猛爆性肝炎多與病毒性肝炎有關,若禍首是A型肝炎,大部分出在飲食問題,致死率千分之2左右;B、C肝患者本來就是慢性帶原,因此存在合併猛爆性肝炎風險,建議生活作息要盡量規律。

此外,柳朋馳指出,必須減少造成肝臟持續發炎可能性,例如脂肪肝,或是酗酒、抽菸,還有食用醃漬類食品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等,也都恐誘發猛爆性肝炎。

柳朋馳也提到,B、C肝患者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建議每半年追蹤1次肝功能、甲型胎兒蛋白等數值,且每年接受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若已有相對嚴重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則要縮短為每半年1次超音波檢查。

皮膚或小便變黃等症狀都是警訊

柳朋馳提醒,有些人罹患猛爆性肝炎可能完全無感,直到肝功能指數飆破300以上,才可能會有一些噁心感、食慾不振,或是一直有疲倦感,但不是真的想睡的累。同時外觀也會出現變化,萬一有皮膚變黃、眼白變黃,甚至小便出現可樂色、深濃茶的顏色,就要特別小心,代表已有黃疸跡象,應儘速就醫。

☆自由時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表示,對於銀髮族突然退化的情況,不可輕忽,應詳細檢查是否有腦部外傷變化;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位80歲的阿公突然動作變慢、走路不穩、講話越來越不清楚,最近甚至連子女都認不得,一度還被懷疑罹患失智症。後來,經過腦部斷層掃描檢查才找到真正原因,原來是左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在粉絲專頁「Icu醫生陳志金」發文提醒,對於跌倒的長輩多一點警覺,也需要多一點雞婆,多多關心周遭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病因。

陳志金說,這位80歲的阿公,明明2個月前,阿公還行動自如,不僅可以下田種菜,每天還都要喝一杯巷子口賣的「涼的」,怎麼瞬間就變成另一個人似的?突然動作變慢、走路不穩、講話越來越不清楚,最近甚至連子女都認不得。後來,家人帶著阿公去診所,診所醫師表明這是阿公年紀大的退化,患了失智症,建議子女把他帶到大醫院做失智評估,可以當申請外籍看護照顧依據。

去了大醫院,神經科醫師替阿公做了詳細的失智問卷評估。目前醫療機構會以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來評估失智者的嚴重程度,其主要評量項目包括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區事物處理、家居和嗜好及個人照料等6個層面。經仔細詢問發覺阿公的退化速度太快,一般常見的失智症在初期幾乎都是「逐漸」變嚴重,並不會進展得如此快速。於是,醫師幫他安排腦部的斷層掃描檢查,果然找到了真正的凶手。

陳志金在ICU病房裡,打開病人腦部斷層掃描檢查的畫面,同步向家屬做說明,阿公患的是左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這個情況一般是頭部外傷造成的。他告訴家屬,這種出血是慢性出血(指一點一點慢慢滲血),推估撞到頭部的時間,有可能是在症狀開始出現的幾個星期前,甚至是2、3個月前。

這樣的提醒讓家屬想起,過年前阿公在田間跌倒、撞到頭。經過開刀引流管讓積血導流出來,阿公的症狀明顯改善。後來阿公可以如願下田去種菜了。

陳志金提醒,對於每一位曾歷經頭部外傷或撞擊的病人,都會提醒家屬不能輕忽,即使現階段出血量很少或沒有任何異常,還是要留意2個月內有沒有出現「退化」的症狀,像是語言障礙、經常跌倒、反應變慢等,如果有這些表現,千萬不要以只是退化就結案,一定要再回來看神經內科做後續追蹤與檢查。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疾管署提醒民眾在颱風過後要注意類鼻疽風險。(資料照,記者林惠琴攝)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南驚傳一名男子因「吸入」類鼻疽桿菌而感染類鼻疽,完全沒接觸污水與污泥!疾管署今(29)日宣布有1例60多歲男性感染類鼻疽,在颱風期間未曾接觸污水或污泥,竟染疫且一度引發敗血性休克,轉加護病房;1週後狀況好轉,預計今日轉普通病房。

隨後研判,個案可能將類鼻疽「吸入」體內被感染。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丹娜絲颱風帶來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及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造成傳播,透過接觸或吸入性感染,因此在颱風後1個月內通常個案會增加。

《自由健康網》整理類鼻疽的症狀與潛伏期,並引用疾管署呼籲:民眾在打掃時戴上口罩、手套及雨鞋,做好防護,避免被生鏽鐵釘割傷。

類鼻疽是什麼?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之致病菌為類鼻疽桿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屬假單孢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

為什麼我會感染類鼻疽?類鼻疽怎麼傳染?

疾管署表示,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於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類鼻疽的症狀是?

大部分症狀並不明顯,常常被人忽略以為是感冒。疾管署提醒,注意以下臨床症狀:肺炎、急性皮膚化膿與局部淋巴腫大、慢性化膿性類鼻疽、菌血症與敗血症。

類鼻疽有潛伏期嗎?

從可能的暴露經驗推算至出現臨床症狀之時間,短至2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第9天,為發病高峰期)。

類鼻疽的預防方法

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人,包括糖尿病及外傷者,應避免赤足於污泥土或污水中。皮膚有撕裂傷、擦傷或燒傷的人,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清洗乾淨,或使用鞋套或手套,以避免皮膚直接暴露於濕土。

應該如何清潔?

衛福部長邱泰源說明,民眾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孳生病媒蚊,造成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腸道傳染病及登革熱等,呼籲清理家園時落實防疫三步驟:「裝備要齊全、飲食要注意、清除孳生源」。

疾管署長莊人祥提醒,民眾進行環境清理應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污水入侵地區務必徹底清潔消毒蓄水池、飲用水需煮沸或喝市售瓶裝水,泡水或解凍過久食物,切勿食用。此外,雨後可能使登革熱感染風險增加,民眾仍應落實「巡、倒、清、刷」等措施。

疾管署說明清理環境時,須注意自身安全。(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提醒清消時應戴上口罩。(疾管署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盧卡·東契奇經常因其體型而受到批評。雖然這位在皇家馬德里開始職業生涯的斯洛維尼亞人很快成為最受歡迎的 NBA 球員之一,入選了全明星五隊,但很多時候他都被指控超重,甚至有人說他「胖」,並質疑他的飲食習慣,因為儘管他有天賦, 他看起來身材走樣了。

這些人在看到東契奇登上《 男性健康 》雜誌的最新封面後,將不得不三思而後行。一篇關於他的體能訓練和嚴格飲食的廣泛文章也發佈在網上。“只是從視覺上看,我會說我的整個身體看起來更好”,東契奇在關於他的身體重建的文章中說。“如果我現在停下來,一切都是徒勞的”。

對於新照片,一些球迷開玩笑說,達拉斯小牛隊總經理尼科·哈裡森在小牛隊的歲月里“羞辱”了盧卡。東契奇在賽季中期被交易到洛杉磯湖人隊,與勒布朗·詹姆斯合作的球隊有一個 充滿希望的開局。不過,在考慮下一個NBA賽季之前,東契奇將再次帶領斯洛維尼亞參加歐洲籃球賽(8月27日-9月14日)。

sportoakimirka / Shutterstock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07.28 05:28 臺北時間

娛樂

江祖平和黃少祺拍三立八點檔遭燙傷引發軒然大波,江祖平傳出因未獲得失誤導播說法有意閃辭。今年初民視八點檔演員王燦也因呼巴掌戲,被前輩打到視網膜剝離,還請假動手術修復。

王燦今年拍八點檔時,傳出因對戲演員打巴掌施力不當,導致「視網膜剝離」,但他解釋是因戲份增加、眼壓逐漸上升造成,因此動手術,休息一個多月,之後歸隊劇組戴墨鏡上場護眼,近期才摘下墨鏡,表示恢復的差不多。

于子育近年在戲劇領域有各種突破,2012年為拍1場被迫墮胎的戲,她聽從劇組指示從170公分高的木頭高台跳下,沒想到屁股著地,當場痛到起不了身,緊急送醫後發現第一節脊椎骨斷裂,只差1公分就會傷及神經導致癱瘓,當時醫生建議休養3個月,躺不住的她1個半月就復出。

20250725ent017
于子育曾因拍戲脊椎受傷險癱瘓。(于子育臉書)

柯震東2年半前難得拍影集《乩身》,卻發生無人機意外,當場濺血,造成臉部顴骨區受傷,送醫傷口縫合20到30針,至今臉上疤痕仍在,拍照多半得拍側臉,但該劇至今未見光。

20250725ent017
柯震東拍影集《乩身》留下難以抹滅的臉部疤痕。(柯震東臉書)

更新時間|2025.07.28 05: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提醒,類固醇、抗代謝藥、生物製劑 / 小分子標靶藥,都是拖慢傷口癒合速度的常見藥物;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小嬿阿姨20年前腳踝開始發生傷口,期間看過整形外科,骨科,接受大大小小的植皮手術,與傷口共存了十幾年,跑醫院跑到很絕望。直到轉介義大癌治療醫院整形外科科主任張智豪,表示「1個月內讓傷口好起來」,先是停了免疫抑制劑,接著動手術,1個月後果然腳的傷口通通癒合,提醒像是類固醇、抗代謝藥、生物製劑 / 小分子標靶藥,都是拖慢傷口癒合速度的常見藥物。

張智豪在臉書專頁「超顯微專家-整形外科張智豪醫師」發文分享小嬿阿姨的案例:小嬿阿姨原本在自家附近的外科診所換藥,傷口沒有好,反而越破越大洞,腳越腫越痛;轉到醫院,傷口還是一直無法縮口,反而越破越多洞,懷疑是免疫的問題;因此轉介至風濕免疫科,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慢性血管炎」發生的困難傷口,一直拿免疫抑制的藥品長期服用,對於腳的傷口已經覺得好不了,轉到張智豪診間時只覺得「試試看」,沒想到1個月後腳傷好了、不用坐輪椅,還可以去公園散步。

拖慢傷口癒合速度常見藥物

●類固醇(如:Prednisolone)
治療目的是:抑制發炎,也會抑制皮膚修復、膠原蛋白合成,在高劑量(>20mg/day)可能讓傷口變薄、裂開、感染風險增加。

●抗代謝藥(如 Methotrexate、Azathioprine、Leflunomide)
治療目的是:減少免疫攻擊,也會抑制細胞生長與傷口肉芽形成, 手術前有時需「暫時停藥」。

●生物製劑 / 小分子標靶藥(如:Adalimumab、Etanercept、Tocilizumab、Rituximab、Tofacitinib)
治療目的是抑制 TNF-α、IL-6、B 細胞等免疫關鍵路徑,若在使用期間動大手術,可能提高感染與癒合不良的機率。

張智豪強調,如果你或家人正使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癬性關節炎等疾病的藥物,並即將接受清創、縫合或手術,發生困難癒合傷口,要考慮病因「會不會是慢性靜脈疾病」,引起不可回復性的淋巴水腫,所導致的慢性靜脈潰瘍。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