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你家餐桌上可有穩糖「金三角」食物?醫師張家銘引述研究指出,高膳食纖維、高鉀、不飽和脂肪,可以讓血糖穩得更久、更安全;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糖尿病控制不當,時間一久恐傷眼睛、腎臟和血管,糖友平日得注意顧好穩糖的功課。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研究指出,餐桌上只要有「金三角」:高膳食纖維、高鉀、不飽和脂肪,有了它們,血糖就能穩得更久、更安全。

張家銘在粉絲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這項研究推崇專為糖尿病量身打造的飲食「DASH4D」(for Diabetes)。這是科學家從得舒飲食改良而成,做出一個專屬糖尿病的版本。得舒飲食原本是為了降血壓設計的,強調多吃蔬果、全穀、低脂乳製品、少飽和脂肪和糖。分析DASH4D與得舒飲食的不同處在於:

●把碳水比例降一點,從55%減到45%

●加更多膳食纖維、鉀和不飽和脂肪

●減少精製澱粉和含糖食物

●特別照顧餐後血糖穩定

為什麼DASH4D可以有效穩血糖?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分別吃4週的DASH4D和一般糖尿病飲食,科學家用連續血糖監測器全程追蹤。結果發現,吃DASH4D的人,每天有多出1.2小時的時間,其血糖待在理想範圍(70–180 mg/dL)。對於糖化血色素高的人,效果更顯著。

血糖「金三角」

張家銘歸納保護血糖「金三角」的特色:

1.高膳食纖維,幫血糖踩煞車

纖維就像血糖的減速帶,延緩葡萄糖吸收,不讓餐後血糖一下子衝高。還能幫胰島素更有效率,讓血糖被細胞接住,而不是飄在血液裡傷血管。燕麥、糙米、全麥麵包、豆類、蔬菜、水果,都是天然高纖好物。記得餐盤一半放蔬菜,主食選全穀, 很快就能感受到差別。

2.高鉀可以穩血糖,護心腎

鉀是常被忽略的營養素,其實它能讓胰島素更好地把葡萄糖送進細胞,同時幫助身體排鈉、降血壓,對心臟和腎臟都是保護。菠菜、地瓜葉、南瓜、香蕉、奇異果、毛豆、扁豆,都是高鉀好選擇。不過,如果民眾有腎臟病,鉀的攝取量要跟醫師討論。

3.不飽和脂肪,給細胞加潤滑油

不飽和脂肪是血糖控制的「好油」,能讓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多元不飽和脂肪中的ω-3脂肪酸還能抗發炎、保護血管。橄欖油、芥花油、堅果、酪梨,以及鮭魚、鯖魚、秋刀魚等深海魚,都是好選擇。每天一小把無調味堅果,或用橄欖油做料理,都是為血糖加分的方式。

不過,張家銘強調,DASH4D無法短期看到效果,而是長久實行的生活方式。當高纖、高鉀、不飽和脂肪同時出現在餐桌上,不只保持血糖穩定,還會感覺精神變好,情緒也更平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打造全齡健康樂活幸福城市

[台灣新聞雲報]記者王俊欽/台北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9)日下午前往台北世貿中心一館,出席「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桃園市政府主題館」。張市長表示,桃園醫療界及長照相關產業業者共同投入,集結桃園醫療及長照資源,向全國展現桃園在高齡照護上的用心與成果。桃園是六都中結婚率最高、平均年齡最低的城市,但對長輩健康照顧同樣重視,期盼各界持續和市府共同努力,打造從嬰幼兒到長者皆沒有後顧之憂的全齡健康樂活幸福城市。

張市長指出,「最好的長照就是不要長照」雖難以完全實現,但市府仍盡力協助長輩維持健康、延緩失能,讓年輕人在桃園安居樂業,長輩同樣能獲得完善的醫療與長照支持,安享晚年。

今日活動中,張市長除了參觀展位了解在地醫療團隊最新技術與特色服務措施外,亦親自體驗智慧醫療檢測儀器,並參與健康促進趣味遊戲。

衛生局表示,市府持續推動「健康慢老、照顧安老、安心終老」三層照護架構,並從政策理念落實至市民日常生活。本屆桃園館以「樂高城市.健康新桃園」為主題,展出健康促進、智慧科技及照護藝術等多元內容,規劃智慧輔具展示、高齡友善服務介紹、運動遊戲地墊與檢測儀器體驗、健康講座與互動活動,讓參觀民眾從「看得到」到「做得到」,全面體驗桃園的高齡照護藍圖。展館由產、官、學、醫等單位共同參展,涵蓋醫療體系、長照產業及智慧科技研發機構,展現健康檢測、長照實務、智慧應用與行動醫療整合的專業能量。

今日包括市府衛生局長賈蔚、社會局專門委員羅炤月、前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周志浩、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創辦人張煥禎、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天成醫療體系及社團法人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怡仁綜合醫院院長李典穎、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高年科主任林佳萱等均一同出席。

這篇文章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打造全齡健康樂活幸福城市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

The post 桃園市長張善政出席第二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打造全齡健康樂活幸福城市 first appeared on 崛起新傳媒.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日常可喝咖啡、綠茶、黑豆水、玉米鬚茶、紅豆水等,幫助利尿排鈉,促代謝、改善水腫;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腿、腳水腫看起來瞬間矮肥短,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專頁「高敏敏 營養師」發文表示,其實不只影響美觀,也可能代表代謝慢加上循環差,可以透過消水腫飲品、高鉀的蔬菜水果,以及運動,有效改善水腫困擾。

●消水腫飲品:日常可喝咖啡、綠茶、黑豆水、玉米鬚茶、紅豆水等,幫助利尿排鈉,促代謝、改善水腫,尤其溫溫喝,效果更好。

●高鉀蔬菜:多補鉀等於幫助排鈉消水腫,像是金針菇、菠菜、白莧菜、地瓜葉、苜蓿芽等,含膳食纖維與鉀離子可促代謝、排便順暢,讓腸道輕盈、人不腫。

●高鉀水果:清爽去水腫,如香蕉、哈密瓜、奇異果、番茄、火龍果等,含鉀與抗氧化營養素,可協助排鈉、維持水分平衡,改善水腫狀態。

高敏敏提醒,由於可消水腫的食材幾乎都含有鉀,因此腎功能不佳的人,務必要遵照醫師的建議攝取鉀量。

高敏敏說,搭配運動也可以幫助代謝,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跳繩、有氧運動、腳踏車、快走、瑜伽,還有睡前可以抬抬腿,都能促進循環、增加排水效率,不只腿不腫,連氣色都變亮。

營養師高敏敏。(高敏敏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理財周刊記者顏瓊真報導】國泰金控攜手五大子公司於8日參展「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以「共好生活聚場」為主題,聚焦高齡者「健康照護」與「財務保障」雙引擎,透過發展健康促進、安養信託、輔具保障到高齡友善的定期定額、ETF理財等面向,提供多元、友善、安心的樂齡金融新解方。

因應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打造兼顧身心與財務健康的高齡生活,已成全民必修課。國泰金控秉持「BETTER TOGETHER共創更好」的集團精神,攜手五大子公司參展由生策會、生策中心主辦的「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

國泰人壽於去年首發業界第一本「保戶健康年報」,追蹤800萬保戶健康與潛在風險,其中發現三明治族群女性潛藏的身、心風險迫切需要關注,因此以守護女性身心健康、提倡「預防勝於治療」理念,推出女性專屬健康方案「好康愛防癌定期保險(外溢型)」(下稱「好康愛」),針對女性高風險癌症(如乳癌、卵巢癌、子宮頸癌等)與更年期常見健康挑戰(如尿失禁、骨質疏鬆等)提供保障,涵蓋癌症保障、特定手術、到意外骨折3大面向。

為協助更年期女性舒緩情緒困擾,如生活壓力或癌症治療的心理負擔,給予即時支持,國泰人壽特與「蛹之生心理諮商所」合作,保戶可以用8折優惠價享有專屬一對一心理諮商服務,全面照顧高齡女性身體、心理與財務需求。

此外,「FitBack 健康吧」透過「好好吃、好好動、好好睡、好心情、好檢測、好照顧」六大健康主軸,透過數據驅動個人化健康旅程,讓保戶主動參與、持續累積健康行動力。甫落幕的第四屆「國泰步步攻億走」,已號召40.7萬人參與、累積1,082億步,將每一步轉化為對健康、環境與社會的正向影響,為永續共好注入前進能量。

國泰世華銀行重視樂齡族群權益,積極響應社會對失智議題的關注,本次展出「反詐體質小測驗」,讓民眾了解如何識詐、防詐,進而透過信託保障財產安全。國泰世華銀行建議民眾可透過「安養信託」服務,保障樂齡長者及身心障礙者的財務安全,免於受到金融剝削及詐騙事件的威脅,守護高齡弱勢經濟自主。

「安養信託」可彈性選擇將金錢、保險金、股票或不動產等不同類型之財產,同時交付信託,確保多元財產「專款專用」於退休安養。截至2024 年底,國泰世華銀行「安養信託」的累計信託資產規模已逾新台幣26 億元,持續扮演客戶最佳財產守護者的角色,以信託服務協助民眾提升財務健康的量能,積極創造信託永續價值。

國泰產險展出「全齡全域零事故」,推出全方位樂齡守護方案,發表業界首創「個人電動行動輔具綜合保險」,針對電動代步車與電動輪椅使用風險,提供意外維修與第三方責任保障,有效守護高齡者日常出行安全。

同時,升級「新世紀常青保險」,納入輔具費用、人工關節與水晶體等醫材補助,涵蓋意外傷害與重大失能,該保單2024年承保逾4千位高齡者,2025年前五個月已近2千人投保。

針對樂齡友善服務,國泰產險亦推出「65歲以上優先接聽服務」,訓練客服人員放慢語速應對高齡長者,截至2025年6月累積逾28,000筆進線紀錄。國泰產險以保險商品創新與風險教育為雙引擎,積極推動跨界協作,成為高齡者風險管理的關鍵夥伴。

國泰證券以定期定額3特色3功能,幫助樂齡金融生活更安心,台美股定期定額投資服務強調「低門檻」、「高彈性」、「智慧化」三大特色。

國泰投信積極推動普惠金融,為高齡及退休族群量身打造專屬商品及服務,不僅推出退休試算機,幫助民眾預估退休金,並不定期舉辦退休理財講座,提供投資教育及實務建議。此外,更響應金管會推動的「臺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制度,成為首波推出TISA級別基金的投信業者,透過簡單易懂的投資工具,協助民眾規劃退休金。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巫康熙表示,如嚴重貧血到蒼白、走路會喘;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有以上一個症狀就要懷疑有血癌,建議要抽血進一步的檢查;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資深藝人「荒謬大師」沈玉琳住院引起各界關注,昨(6日)在官方粉專證實罹患血癌。對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巫康熙表示,他看了血癌20多年,認為血癌是很難了解的一個疾病,如果「嚴重貧血到蒼白、走路會喘」、「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3症狀中,出現其中1個症狀就要懷疑有血癌,建議要抽血進一步的檢查。

巫康熙在臉書專頁「巫康熙醫師」發文說明,血癌是由「骨髓」長出來的癌症,骨髓製造各種血球,當癌細胞佔據了骨髓就會影響血球的製造,如紅血球低下造成貧血,早期貧血沒有症狀,但嚴重貧血會蒼白,走路會喘;血小板低下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雖然不是所有的癌症抽血就能檢查出來,但血癌通常抽血會有異常。

巫康熙指出,血癌通常分很多種,每一種的治療方式都不同,現在是基因的年代,因此血癌的基因檢查非常重要,有些血癌有標靶藥,有些一定要骨髓移植,才有比較高的治癒率。大人的血癌和兒童的血癌,雖然分類差不多,治癒率差很多,兒童血癌的治癒率比成人好。

巫康熙提到,即使不是每種血癌都要接受骨髓移植,但一定要把骨髓移植當作治療血癌的重要治療,當有不好治療的基因,治療反應不佳的時候,就要考慮做骨髓移植。

巫康熙說,骨髓移植又稱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大多用周邊造血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的取得如捐血一般,通常只有打針造成疼痛,不會有長期的副作用。骨髓移植需要配對,但近年來半吻合移植技術的進步,大大的克服配對問題。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少人喜歡吃煎得酥脆的蘿蔔糕當早餐;然醫師提醒若吃太多加工蘿蔔糕,恐影響健康。示意圖。(資料照,記者彭健禮攝)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人喜歡在早餐到台式早餐店購買蘿蔔糕果腹,因為澱粉含量高,只要一份就能飽到中午。然不少人憂心蘿蔔糕含有麩質,若對麩質過敏恐影響健康。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說明,傳統的蘿蔔糕其實不含麩質,多是用白蘿蔔絲製作;然近年來加工蘿蔔糕會加入修飾澱粉等添加物,口感不一樣,且長期食用恐影響代謝健康。

劉博仁在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說明,最近一位麩質過敏的患者問我:「醫師,早餐能不能吃蘿蔔糕?」劉博仁說,如果是真正的傳統蘿蔔糕,其實是「不含麩質」的!

劉博仁補充,傳統蘿蔔糕是用白蘿蔔絲、在來米粉(糯米或長米磨粉,無麩質)以及少許蝦米、香菇、臘肉調味。在來米粉是米製品,與小麥無關,麩質過敏的朋友只要選對,就可以安心享用。

但市面上很多「蘿蔔糕」其實是「澱粉糕」!為了讓口感Q彈、延長保存,許多加工蘿蔔糕會加入修飾澱粉(如乙醯化澱粉、磷酸二澱粉),以及人工香料、色素。這類蘿蔔糕,白蘿蔔比例極低,甚至幾乎沒有蘿蔔。這種蘿蔔糕吃起來雖然滑順Q彈,但卻少了蘿蔔的纖維感與自然香氣。

劉博仁表示,修飾澱粉是將天然澱粉(如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經過物理、酵素或化學處理後,讓它變得更「好用」的添加物。用途包括:

●增加黏稠度、彈性(讓蘿蔔糕Q彈不易碎)

●冷凍或反覆加熱也不會出水變形

●改善食品口感與賣相

雖然修飾澱粉被認為是「安全添加物」,但過量攝取仍有以下風險:

1. 沒有營養價值,純粹空熱量

2. 大量攝取會增加腸胃負擔,易脹氣或腹瀉

3. 影響腸道好菌生態,長期過量可能間接影響代謝健康

同時劉博仁補充澱粉蘿蔔糕吃多了的缺點:

●高碳水化合物,熱量易超標

●市售產品鈉含量高,易水腫、血壓負擔

●過多修飾澱粉與添加劑,對腸胃與腸道菌相不利

劉博仁提供判斷「真假蘿蔔糕」的3方法。

1. 成分標示前幾名應有「白蘿蔔」、「在來米粉」。

2. 吃得到蘿蔔絲纖維、自然香氣。

3. 避免選擇成分表一堆「修飾澱粉」、「增稠劑」、「人工香料」的加工品。

劉博仁表示,最安心的方法,當然是自己做蘿蔔糕:用白蘿蔔刨絲、在來米粉與簡單調味,最純粹。另外也可選擇手工製作或傳統市場老店的蘿蔔糕,用料實在,較有保障。蘿蔔糕本身是無麩質的健康食品,但市售加工蘿蔔糕可能添加大量修飾澱粉與人工添加物。「對過敏體質或注重健康的朋友,選擇真材實料的蘿蔔糕才吃得安心。」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花蓮慈濟醫院開發智能健康管家APP,能提供個人化預約行事曆,也可建立常用親屬名單,讓一家大小就醫更有效率。(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花蓮地形狹長,醫療資源多集中在北區市區;住在南區民眾就醫或申請醫療文件常需耗費至少1至2小時車程往返。花蓮慈濟醫院開發「智能健康管家」APP,提供個人化預約行事曆,也可建立常用親屬名單,很多行政文件可以在線上預約申請,讓一家大小就醫更有效率。

花蓮慈濟醫院指出,「智能健康管家」APP除了是全台首家導入實名制驗證的醫療APP,針對初診病人,可預先填寫基本資料與主訴症狀,縮短掛號與問診時間,同時整合電子處方箋等功能。慈濟醫院醫事室醫事服務組組長謝佩玲表示,近年詐騙事件頻傳,APP實名制又整合民眾就醫所需各項功能,降低民眾點選其他網頁被騙的風險。

組長謝佩玲說,近期推出電子處方箋與影像醫學自主排程功能,其中應用電子處方箋可透過手機到藥局領藥,APP內建的「線上病歷與文件申請」功能,不僅可直接於手機完成申請、繳費與取件流程,還能隨身攜帶電子病歷,大幅節省交通與等待時間,讓智慧醫療真正服務偏鄉。

醫事室門診組股長張家琪說,透過APP住院服務功能,病人只需連上院內Wi-Fi,即可在手機上完成預約與報到流程,省去到住院中心等待的時間,直接前往護理站即可,提升就醫效率。

民眾黃先生說,家中三代同住,長輩時常掛號看診,孩子也仍需代為處理醫療事宜,過往要反覆查詢與奔波,而APP整合所有家庭成員資料,合併行事曆提醒看診日期,對於忙碌的家長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工具;還可以同步管理家人預約與診療進度,隨時掌握報到與看診時間。

花蓮慈濟醫院開發智能健康管家APP,能提供個人化預約行事曆,也可建立常用親屬名單,讓一家大小就醫更有效率。(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自主開發的「慈濟智能健康管家APP」於今日正式亮相,並舉辦為期三天的快閃體驗活動。首日即吸引眾多病患、陪病家屬與院內同仁踴躍下載,限量100份健康祝福禮不到半小時即兌換完畢,現場反應熱烈,民眾實際感受APP帶來的便利與創新。

花蓮慈濟醫院推「智能健康管家APP」 結合AI防詐與智慧醫療照護全家健康 – 民生電子報

慈濟智能健康管家APP是全台首家導入實名制驗證的醫療應用程式,整合掛號、預約、電子處方箋、住院報到、病房服務等功能,並可建立家庭成員資料與行事曆提醒,讓一家大小的就醫安排更有效率。針對初診病患,APP也提供預填基本資料與主訴症狀功能,有效縮短現場等候時間。

醫事室醫事服務組組長謝佩玲指出,詐騙事件頻傳,APP整合就醫所需功能,有效降低民眾誤點不明網頁的風險。近期新增的電子處方箋與影像醫學自主排程功能,讓民眾可直接透過手機完成領藥與檢查安排,提升就醫自主性與安全性。

民眾黃先生分享,家中三代同住,長輩與孩子常需就醫,過往需多次查詢與奔波,如今透過APP整合家庭資料與行程提醒,大幅減輕照顧負擔,是忙碌家庭的實用工具。民眾徐先生也表示,透過APP可同步管理家人診療進度與報到時間,並線上申請醫療文件與保險資料,操作簡便、實用性高。

花蓮地形狹長,醫療資源集中於北區市區,偏鄉民眾就醫與申請醫療文件常需長途往返。謝佩玲表示,APP內建「線上病歷與文件申請」功能,讓民眾可直接於手機完成申請、繳費與取件流程,並隨身攜帶電子病歷,有效節省交通與等待時間,落實智慧醫療在地化。

門診組股長張家琪補充,APP住院服務功能讓病人可透過院內Wi-Fi完成預約與報到,免除排隊等候,直接前往護理站報到,提升整體就醫效率。

快閃活動將持續至8月7日,每日上午10點至11點於大愛樓一樓門診大廳舉行,現場設有專人協助下載與註冊,院長室亦加碼提供限量好禮,歡迎民眾踴躍參與,體驗慈濟智能健康管家APP的智慧醫療新服務。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花蓮慈濟醫院推「智能健康管家APP」 結合AI防詐與智慧醫療照護全家健康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粒線體疾病是一種源自母系遺傳的罕見病症,可能導致嬰孩猝死、神經退化,至今無法治癒。英國與澳洲的科學家合作,透過「原核移植技術」,將攜帶缺陷粒線體的細胞核移入健康卵子的細胞質中,協助多位高風險母親誕下健康寶寶。此外,一顆冷凍長達31年的胚胎也在近日成功孕育新生兒,展現新型胚胎冷凍技術突破時間限制,與保存生命潛能的能力。

拿起手機,點開照片放大再放大,彷彿這樣,就能將愛女的面容深深烙印在心裡。18年前,剛當上三寶媽的柯蒂斯失去了寶貝女兒莉莉,回想起孩子發病時的情景,柯蒂斯仍感到心痛又自責。

病童母親 柯蒂斯:「莉莉是我的第三個女兒,她早產了五週,身形嬌小,但其他身體指標都顯示很健康。大約七週大的時候,她開始出現失神性癲癇,會停止呼吸,然後一直盯著空中看。」

據醫師診斷,導致莉莉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她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粒線體疾病。作為細胞中的小型能量工廠,一旦粒線體的DNA出現缺陷,就可能損害大腦、心臟、肌肉等各種器官,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且無法治癒,大約每5000個兒童中,會有1人得到這種疾病,而粒線體基因來自於母親的卵子。

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特恩布爾:「粒線體疾病基本上指的就是粒線體停止運作,從而導致細胞能量耗盡。一旦粒線體無法發揮功能,就有可能形成毀滅性的疾病,例如快速心臟衰竭、猝死,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等。」

英國與澳洲的科學家合作,利用一種原核移植技術,將帶有粒線體基因缺陷的受精卵取出,再抽出細胞核,而後放進一個粒線體正常、去掉細胞核的捐贈受精卵裡,重組融合成健康的受精卵,植入到子宮內受孕生產,最後成功協助8名高風險女性誕下健康寶寶。

克里克研究所幹細胞與發育遺傳學專家 洛弗爾巴奇:「科學家們用了一種被稱為原核移植的技術,有效換掉不好的粒線體,用好的粒線體來替代。」

在順利出生的健康寶寶中,最大的孩子已經成長到2歲,其中5個寶寶的粒線體突變低到測不出來,另外3個變異率也很低。但團隊表示會持續追蹤至少5年,以確認孩子們的健康狀況。

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特恩布爾:「寶寶們會經歷不同的發育階段,而他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被記錄下來,現在我們想做的,是將觀察期延長至5年,稍早時候我們已經提交了申請。」

粒線體缺陷造成許多家庭痛苦,無數孩童早夭,原核移植技術為這些心碎父母開了一扇窗。而稍早之前,冷凍胚胎技術也為另一個面臨不孕困境的家庭,帶來跨越時間的希望。

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對夫婦,透過領養一顆冷凍31年的胚胎,得到了他們期盼已久的第一個孩子。這顆胚胎的親生母親琳達,在1994年進行體外受精時,將培育出來的剩餘三顆胚胎保存於液態氮中,直到三十年後,科學家才將其取出,送往另一個家庭,重新啟動生命旅程。

牛津大學生殖醫學教授 查爾德:「對胚胎來說主要面臨風險的時機,會是在冷凍與解凍的時候,至於胚胎儲存期間,我會將這一過程形容為『長途飛行』。」

專家解釋,胚胎之所以能夠在超過三十年的時間裡保持完整且具有發育能力,關鍵在於極低溫的冷凍保存技術。因為近年發展出的「玻璃化冷凍」技術,能將胚胎迅速降至液態氮的溫度,讓細胞進入無晶體結構的玻璃狀態,幾乎不會產生傷害性的冰晶,大幅提升胚胎解凍後的存活機率。

牛津大學生殖醫學教授 查爾德:「過去冷凍卵子和胚胎時,使用的是『慢速冷凍法』,過程會比較久,現在則是直接將卵子或胚胎,移入液態氮中快速冷凍,讓存活率顯著上升。」

歷經孕期考驗,寶寶終於在今年7月26日平安出生,成為全球已知冷凍時間最長的胚胎所孕育的嬰兒之一。這個生命從1990年代的培育實驗室出發,橫跨三十載,最終在全然不同的時空與家庭中出生, 展現了科技不只能延續生命,更能為無數渴望成為父母的人,點燃一線跨越時空的希望。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延伸閱讀:

開放代理孕母挽救生育率? 醫認「台灣還沒準備好」:8大問題待解決

大突破!中國「雙爹鼠」生下健康後代 科學家揭同性生子可能性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李遠哲夫人吳錦麗(右)因胰臟癌逝世,醫師陳詩典表示,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主要有2大原因,包括很難早期發現,以及復發率高。(資料照)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夫人吳錦麗於今年7月12日因胰臟癌逝世,享耆壽90歲,在家人與醫療團隊細心照料下完成人生最後旅程。根據衛福部嘉義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指出,胰臟癌之所以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主要有2大原因,包括很難早期發現、復發率高。患者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等到真正有症狀時,大部分已進展到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胰臟周遭重要血管,難以開刀處置。

陳詩典表示,胰臟癌臨床上有高達85%病患被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即便15%有機會開刀的病患,仍有80%的人術後會復發,整體預後不佳。因此,是否能早期發現成了重要關鍵。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衛教資料提醒,若出現上腹痛、消化不良、持續性腹瀉或大便呈現灰白色、背痛等就要注意是否為胰臟癌警訊;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胰臟癌症狀如何察覺

胰臟癌症狀如何察覺?從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衛教資料也表示,由於位置深藏在胃後面的後腹腔,早期胰臟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臨床症狀依腫瘤位置、大小與擴散程度而有變異。一般常見的症狀為:上腹痛、消化不良、持續性腹瀉或大便呈現灰白色、背痛、黃疸、體重下降,都值得注意。

豐原醫院表示,胰臟癌診斷情況如下:

1.血液檢查:有些胰臟癌病人會出現貧血現象,血清澱粉脢和鹼性磷酸酶也會升高。

2.腫瘤標記:可抽血 CEA 及 CA199,但因特異性不高,只做參考用。

3.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

4.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可觀察腫瘤本身、鄰近器官是否受到侵犯或淋巴腺是否有轉移等,但病兆若是太小(<1 公分),且位於胰尾,則不易觀察到。

5.核磁共振膽胰管攝影(MRCP):常用於偵測胰膽管阻塞性病變的檢查。

6.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這是一種診斷兼治療的檢查,經由造影胰膽管,明白狹窄和阻塞的位置與特徵,更可藉此作切片、細胞 學檢查,甚至置放內、外引流管,以緩解阻塞。

7.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PTCD):針對擴大性膽管的阻塞性病變,用穿刺 導管針於 X-光透視鏡下完成膽汁引流。血管攝影(angiography)是一種侵犯性檢查,但它可提供詳細的腫瘤血管像、局部血管侵犯與包夾,可藉此降低非必要性剖腹切除手術。

8.許多新的影像學檢查已逐漸開始應用於胰臟癌的早期診斷,其中包括有胰管鏡、胰管內視鏡超音波掃描、螺旋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及正子電腦斷層攝影等。

陳詩典提醒,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慢性胰臟炎患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如果已出現症狀,如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務必要即早就醫以提高整體治癒率。他建議民眾平時應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及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以即早預防。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